图说晋城 | 青龙端午,幽幽粽香,安康伴身旁!

发布时间:2024-06-11 08:39:44    浏览次数:21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夏历五月初五日,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地腊节等,俗称五月节。又是一年端午时,晋城市图书馆馆员宋静芬带你一起感受浓浓“粽”意,温情端午!


<<端午安康>>  水彩画 

晋城市图书馆馆员  宋静芬画


青青粽叶盈,赤赤枣香渗。画中祖孙二人正在共同制作端午传统美食——粽子。祖母的手指在绿色粽叶、红色枣子、白色糯米间翻飞起舞,小孙女端坐在一旁,边观察边动手尝试,温馨又甜蜜的时光静静流淌。整幅作品以水彩特有的明快色彩与柔和色调有机融合,将祖母与小孙女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形成的独特又和谐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完美诠释了端午节的温情、安详与美好。

<<粽语和风>>  水彩画 

晋城市图书馆馆员  宋静芬画


在静谧而精致的场景中展现了端午传统美食﹣﹣粽子。一碗香气四溢的粽子跃然纸上,它们被深浅相间的绿色竹叶巧妙地包裹着,显得饱满而诱人,紧密地堆放于白色瓷碗中,呈现出和谐的秩序感,同时,在碗的下方,一根细长的竹篾(miè)自然卷曲,垂落在旁,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趣味。画面背景采用灰色调,与前景粽子、瓷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突出和引人入胜。

书说端午

据《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岁时杂记》云:"京师康人以五月一日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午,属十二支,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来推,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依次准之,五月为午月。端者,始也,故初五作端午。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称"重午节",或曰"重五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在仲夏登高,顺阳在上,而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五日为端阳。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太阳重入中天,故又称这一天为"天中节"。在古人看来,"重午"是犯忌的日子,恶月恶日,此时五毒(蝎子、蜈蚣、蛇、蛤蟆、蜥蜴)尽出,因此端午节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饮雄黄酒,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又称"菖蒲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按解下粽叶的长度做比较、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四库全书》中记载的端午节俗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时节,对此,古人认为是邪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来抗衡。关于端午节的始源,说法种种。民间最流行的是屈原说,也是最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著有《离骚》《九歌》等著名诗篇。"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任楚国左徒,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靳尚谗言,免去其左徒之职,轻信秦国张仪之言与齐国断交,结果连楚怀王也被秦囚禁。楚顷襄王继位后,屈原又遭受令尹子兰和靳尚的诬陷,再次被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深感绝望,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传说屈原死后,周围百姓都蜂拥向汨罗江。他们把米撒进江里,让鱼类吃饱,以免它们去伤害屈原的身体。但急流漂走,沉不到底去,人们又用苇叶或竹子叶包成粽子丢到江里,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据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屈原沉江之后,年轻人撑篙荡桨,潜游水底打捞屈原尸体,忽见汨罗江上游过一条神鱼,把屈原尸体吸进肚里,顺水远游而去,小伙子们就驾起千万条小船争先恐后地追赶而去,以后端午节划龙舟竞渡的风俗便由此而来。到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还让人们佩戴香囊,以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晋城端午节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屈原成为人们崇拜的英雄,五月五日作为屈原逝世纪念日得到国人公认。于是端午节就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的民俗节日。

在晋城地区,每逢端午节,妇女们要给孩子们缝香囊,里面装上"香草"、"苍术"、"雄黄"等药材,并用五色线戴在孩子们身上,手腕和脚腕上戴五色钱,人称"膊索"。以驱虫除秽,躲避五毒。大人们除饮雄黄酒外,还要给孩子们口上、鼻上、身上、手上、脚上抹上雄黄酒,以杀虫害。"端午到,插艾蒿",每逢端午,家家门上插艾蒿或菖蒲,以驱虫避邪。端午节吃粽子,是晋城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传统粽子以黍米或江米为馅,佐以红枣、花生仁、各种豆类,外面用芦苇叶或竹叶包扎好,入锅煮熟,吃时拌糖。现在的粽子更是五花八门,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吃了可以解渴、充饥、打凉、下火,有清凉败火的功效。至今民间长盛不衰。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晋城民间还有炸麻糖、油糕、麻花等习俗,不仅自己食用,还要赠送给邻里,亲戚,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亲亲热热,欢欢喜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互敬互爱、礼尚往来的良好风气。

《晋城县志》中记载的端午民俗


《阳城县志》记载中的端午民俗

《高平县志》记载中的端午民俗

《陵川县志》记载中的端午民俗



文献参考

1、《四库全书.集部》 索书号:Z121.5/5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七层)

2、《晋城民俗》索书号:K892.425.32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七层)

3、《晋城县志》 索书号:K292.54/2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七层)

4、《阳城县志》索书号:K292.54.19 (2)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七层)

5、《陵川县志》 索书号:K292.4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七层)

6、《高平县志》 索书号:K292.54/4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