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刻板印象,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更好 原霄霄

发布时间:2017-02-19 10:11:09

2017年2月,《奇葩说》第四季强势回归。在先导片《奇葩大会》中,来自新疆的新奇葩麦孜燕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在选手陈词中,麦孜燕提到了我们生活中常存在的一些微妙的刻板印象,比如,身为维吾尔族的麦孜燕常被认为普通话不标准、能歌善舞、除了长得好以外一无是处,这些被加在少数民族整个群体身上的标签一如既往的抛给了麦孜燕,麦孜燕虽然尴尬,但也豁达表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通过刻板印象来建立对某件事物的认识的。真实、幽默的麦孜燕瞬时圈粉无数,也让我们对刻板印象多了些思考。

 

对于刻板印象,笔者同样深受困扰,从上大学开始,笔者就被灌输着“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何况还是普通大学”、“考上研究生才能进好单位,进了好单位才能找个好工作,找上好工作才能找个好对象”之类的思想。于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女大学生”这样的标签被名副其实的贴在了笔者身上。按照既定的路线,笔者的人设便是在毕业后顺利读研然后回来考上事业编或者公务员,再找个在某些方面和自己“门当户对”或者互补的人开始后半生,完满的人生就这样一气呵成,任何偏离路线的设定都被看作是违反常规。这样的规划虽然合情合理,但却让笔者困惑:为什么我们都被贴上了一样的标签,所有的女生都应该是这样的设定吗?难道我的人生就不能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但人的矛盾之处便在于,吸引和使我们愤怒的往往是同一种东西。我们对贴在自己身上的某些标签、某些成见深恶痛绝,而另一方面,却又在拼命的为自己贴上某些标签,比如:名校毕业生、研究生、海归、公务员、公关达人等。在我们的社会共识中,一些标签天然的被赋权,是身份、地位、学识、权力、财富的象征,对于我们而言,为自己贴上这些标签就是一种保证,至少它能够证明自己已经在社会分层中处于某种层级。而另一些标签,从一些热点新闻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所代表的含义,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中国游客日本碰瓷”、“广西官员饭局丑闻”等,虽然一些新闻暗藏着反转的阴谋,但女司机、官员、中国游客等标签无一不触碰到社会的痛点,反映着某种社会情绪。这些标签既反映了在当今时代一些让人们饱受诟病的群体乱象,同时也让那些兢兢业业、遵守规则的人无辜蒙冤。

 

2016年3月上映的影片《疯狂动物城》则将这种现象升级为更为深层次的种族偏见,兔子朱迪怀揣梦想,一路过关斩将来到城市打拼,立志要做一名好警察,不料在证明自己远比那些壮硕的动物能力更强的同时,与同伴狐狸尼克一步步揭开了动物城的惊天黑幕,最终挽救了动物城,使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得以和平共处。影片以动物为原形,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映。萌萌的兔子立志要做警官,狡猾的狐狸反倒有一颗善良的心,而看似温柔可亲的副市长小绵羊却是最大的反派。在动物乌托邦里,各个种群的居住区有着明确的分野,而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则有着持久的偏见,其中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矛盾更是引起整个动物城的骚动,但随着剧情的不断反转,也像我们证明了刻板印象并不是判断动物的唯一标准,同时宣告了固有成见的破产。

 

在生活中我们虽然反感刻板印象的存在,有时却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刻板印象,我们才能建构对于某些事物的第一印象,才能在一个被同质化的群体中,发现特殊的个体。当我们真正接触到所谓的少数民数,才会发现他们正如麦孜燕所说:只是数量上的少数,并不特殊。

但更多时候,在与刻板印象抗争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的要更能坚持。想起了在大学期间,为了证明自己虽然普通但不是每天都浑浑噩噩,逼着自己坚持计划中的两三件小事,一天、一天的坚持,直到变成了日常的小习惯。毕业后虽然没有成为一个突出优秀的人,但那些积累带我的收获以及为我开创的可能性已经让我在过程中受益,成为大学的标注。而我坚持的初衷恰恰就是那个让我困惑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