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丨锡崖沟:山崖上凿出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1-06-02 15:37:21

图片

图片

3代人用30年

修出中国最早的挂壁公路






图片

距陵川县东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莽岭,在其山脚下坐落着美丽的锡崖沟。


9月12日,晴空万里,微风迎面,乘坐观光车沿着盘山公路前往陵川县古郊乡锡崖沟,一路风景秀丽,透过满眼墨绿,一条“之”字形公路横腰悬挂在陡峭的山壁上,崖壁上依稀可见斧劈刀砍的痕迹,嶙峋的岩石犬牙交错,与之对望的是群山耸立。


陵川县志记载:“东有马东岭之屏障,西有桦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岭之险峰,南有青峰巍之对峙,四山夹隙之地称曰锡崖沟,因地势险恶,绝路,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


“就是这壁立千仞的险峻地势,把锡崖沟人祖祖辈辈锁困在了群山之中。直到开通这条挂壁公路,才打开了与外界的联系。”65岁的宋志龙曾任锡崖沟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别看这条路仅有7.5公里长,它却是3代人用了30年修出的一条中国最早的挂壁公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公路迂回盘折而下,一直通向深沟下四周青山像铁桶一样围裹的村庄。


站在观景台上望着挂壁公路,宋志龙缓缓讲起在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当时,村民外出,可是一件壮侠之举,攀崖出山的小路叫椿树爽,顺崖而下去河南走的是蚂蚁梯。


有一年腊月,村民郎万林爬出山,用一把野党参换了15公斤煤油往回背,背到半山腰的时候,在一个拐弯处没踩稳,摔下了万丈深渊;本村一小伙从河南讨了媳妇,娶亲时背新娘回来,一不小心将新媳妇摔下悬崖,将喜事办成丧事;急重病患者在抬送山外的医院时,因耗时太长死在半道……


一个个浸透血泪的故事,再现了当年锡崖沟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秋风掺杂着几丝凉意,记者裹裹衣衫,侧耳聆听着。


“那怎么才修出了这条出山路?”记者问道。


图片


“1962年秋天,时任陵川县委书记邢德勇在看到我们的艰难后,从紧缺的财政资金中拨出了3000元钱,用牛皮纸包好拿绳子吊下来,老支书董怀跃说,牛皮纸上写着‘修路’这两个大字。”宋志龙一边说着,一边带领记者走进了挂壁公路。


如今的挂壁公路已经铺上了塑胶步道,让游客能更好地感受到锡崖沟人民不畏艰辛、艰苦卓绝的修路精神。临崖一侧的小天窗吹进阵阵山风,将宋志龙的记忆带回当年。


“此后的20年里,我们先后修了‘驴道’‘狼道’还有‘羊窑’,都以失败告终。”宋志龙说,“当时,县里技术员看后撂下话:‘以你锡崖沟的条件,80年也打不通,5代人不受益!’”




1982年,凭着山里人特有的“一根筋”脾气和不服输的“杠劲”,锡崖沟专门请来了工程师,制订了沿王莽岭山壁“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旋上升”大胆创新的筑路方案,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修出一条出山路。“我转业回来接了班,同老支书一起奋战在山间。就在即将完工时,老支书和村民宋双保在一次爆破中牺牲了。”宋志龙的声音带着哽咽,继而说道,“1991年6月10日,这条锡崖沟村祖祖辈辈翘首盼望的路终于打通。”


图片


锡崖沟人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一个奇迹,用思想和信念塑造了一种精神——锡崖沟精神,《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等众多媒体多次进行报道。《人民日报》评论称“锡崖沟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图强,排除万难,建设祖国的缩影。”《山西日报》将锡崖沟精神概括总结为: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不畏艰难、愚公移山的无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牺牲自我、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


图片

徒步而行,目光所及之处均为当年感到震撼,耳边伴奏着微风敲打石壁的声音……快到村口,现任村支书杨阳快人快语地说道:“去年开始,我们对挂壁公路和村内进行提升改造,现在还都不对外开放哩。你先一饱眼福吧。”


在杨阳的背后,只见机械轰鸣,工人们运物料、割钢筋、浇水泥,各司其职,忙中有序。“这里就是锡崖沟安置区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55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65%,预计年底前完工。”杨阳盘算着,“凭着绝美的风光和彰显锡崖沟精神的挂壁公路,等到明年正式接待游客之时,我们的旅游产业肯定越做越好,日子更加红火。”


离开时,夕阳相伴,周遭青峰四围,绿树遍蔽,远处沟中红岩大峡谷崖壁陡立两侧,飞瀑宣泄,工人们正秉承着“锡崖沟精神”,热火朝天地工作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锡崖沟将以更美的姿态展现眼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