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丨古昆仑在析城山稽考

发布时间:2021-05-13 17:46:16

图片

图片


今天

小编为您带来

“走进中华圣地昆仑丘”

专栏

第十三篇

《古昆仑在析城山稽考》


图片


古昆仑在析城山稽考

                   ——姚剑


图片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中

昆仑已经超越了自然地理概念

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最早是

上古先民们自然崇拜的产物

继而在神话和英雄时代

被赋予神的品格

物质的充裕

国家的诞生

先民活动区域的扩大

消减了神话和英雄色彩


但是

昆仑作为一种与神结合的

超自然的力量

长久地在精神上

慰藉着东方民族



图片


图片
图片

析城山

位于山西省阳城县

西南30公里处

南北走向

主峰海拔1888米


山峰四面如城

有东、西、南、北

四门分析

故曰析城


析城山上四面有门,昆仑也是四面有门。昆仑九门言其多,非实有九门。析城山四门言其有,非实有四门,若以山貌想象之,可以有多门。


上古时代析城山可不是无名之辈。《尚书》中的《禹贡》篇相传为大禹所作,具体而微地勾勒了大禹治水的路线,粗枝大叶地叙述了沿途诸事。其中说:大禹从“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壶口在今临汾市吉县,雷首在今运城市芮城县,太岳在今霍州、灵石,砥柱在今三门峡。大禹是从三门峡来到析城山,最后到王屋山。


治水当在河之陬,大禹跑到析城山高山之巅干什么?


须知析城山以北有大湖泊濩泽,上古濩泽漫溢,殃及四方,大禹不得不来治水。濩泽疏通,水患消失,实为大禹之功。到了商王朝时,析城山更加出名。《太平寰宇记》载:析城山“山巅有汤王池,俗传汤旱祈雨于此。”北宋熙宁九年,宋神宗敕封析城山神为“诚应侯”。


汤时析城山之所以出名大概出于两个原因


一、其时商朝都城可能在垣曲古城或濮阳,析城山乃王畿之地。析城山作为神圣之山应该更早到夏代,否则汤王不会一建国就到析城山祷雨。析城山符合自然神崇拜的第一个条件。


二、商汤建国以后,大旱,为国家百姓着想,汤王亲赴析城山桑林祈雨。析城山既然是王畿之内的神山,与神对话也就只能选择这里做道场。


古文献中对这件事情记载较多。《竹书纪年》:“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桑林。雨。”《吕氏春秋》:“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汤王亲自赴析城山之桑林祷雨,具有标志性意义,说明当时的析城山已经是商王朝与天神对话的神山,因此析城山又叫圣王坪。


“夏尚忠,商尚鬼,周尚礼。”对于崇尚鬼神的商族人来说,能够到析城山祈雨也好,卜巫也好,祭天也好,都是极其神圣而幸运的事情所以,在商朝析城山崇拜应该更兴盛。在析城山四周百公里内,宋以后有记载的汤王庙多达380座,至今尚保留近百座。


析城山的地貌非常特殊,山腰林木茂盛陡而峻,山顶蔓草如丝阔而平,符合西汉东方朔在《十洲记》中说:“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山。”


析城山南门为最陡峭处,壁立如削,《海内西经》云:“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析城山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重叠带,南北动植物荟萃于此,大鲵、红豆杉、银杏,猕猴、豹、长尾猿都有,符合《山海经》中昆仑多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描写。而帕米尔高原的昆仑有的是冰川雪瀑,不容亚热带动植物如蛇、猿存在。


此下说王屋山,王屋山距析城山直线距离不过百里,山高1715米,在商汤王畿之内地位仅次于析城山。王屋山在《禹贡》中有名,后世道教典籍多有提及,说是黄帝祭天之所,西王母授经之处。“愚公移山”的传说即源于此。


其山貌浑圆,底大顶小,连绵起伏,唯其北依太岳,西控伊洛,东掌易阙,南望荆楚,壤接平原,俯瞰大河,是上古名山。但与析城山相比,一则王屋山不具备国家神社的地位;二则不具备下狭上广的昆仑地貌。


说实在话,这样讲,是否有点儿太拘泥于细节了?如果我们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就会发现,山西南部集中了几乎所有的上古名山。从上述经纬轴十字架的轴心四望


  • 西部有舜王坪,据说是舜耕田之所。再往西是皇姑幔,据说是娥皇女英的居所。


  • 西南有虞山,山下有舜都蒲坂。


  • 西北方向是霍太山、姑射山,霍太山为上古五镇之翘楚、五岳之滥觞;姑射山是唐尧求贤得妻的地方。


  • 往北,有炎帝所在的羊头山,共工怒触的不周山。


  • 往东是太行山南端,有箕子山,为箕子观天象之古天文台。


如此多的上古名山集中在一个并不算大范围内,这个大模样十分符合《山海经》里昆仑“方八百里”。试想,“方八百里”的昆仑不可能只有一座山峰,必然是群峰环列,名山比肩。如此,可否说,上述群山都是昆仑的一部分呢?


需要研究的是,一个叫昆仑的西戎小国国名是如何演变成中原民族的精神之所。我们现在无法确定这个西戎小国的具体方位,说它在今青海高原一带大致不会差。既然昆仑国向夏进贡,必然有使者来往,由于语言不同,服饰不同,风俗不同,这些使者即使远在他乡也会例行其民族的宗教仪式,遥祭其昆仑的族团崇拜。


这些崇拜的对象是山是水是天是地?


我们不得而知。这会使华夏人对这些来自遥远地方的西戎人感到神秘。我们知道,夷夏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这种交往不能不影响到华夏民族。华夏民族不可能去崇拜昆仑族团的崇拜,但却因为对昆仑族团的神秘而有一种认识冲动。进而借西方昆仑族团之名,加之于中原的自然物,不是没有可能。


在宗教传播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因其遥远而神秘,因其神秘而崇高,因其崇高而崇拜。昆仑崇拜大概就是这样走进了中原。晋郭璞谓:“海外复有昆仑山。”清毕沅称:“昆仑实非一地,高山皆得名之。”清郝懿行说:“荒外之山,以昆仑名者盖多矣。”昆仑在夏代走进中原,商代成为崇拜,西周成为神话,秦汉复归西域。来时是普通地名,走时是神话传说。


从文字学的角度讲,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当时昆仑国有没有文字,商朝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文字的演变过程是极其漫长的。


由此推而想之,夏代一定是有文字的。古代昆仑写作“崐崘”,是形声字,按《说文》释:崐,从山从昆,昆者“同”也。崘,从山从仑,仑者“思”也。司马光说,“昆仑”应该读“混仑”。看来昆仑是依据西戎语言音译过来的,以此看来,昆仑二字好像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若有的话,只能牵强解释如下:昆与仑的字面意思合起来是“同思”,就是“大伙儿共同追思思念”,“追思思念”又有“祈求祷告”的意思,大家共同祈祷,就成了祭神活动,昆仑也就成了神的化身。以此看来,昆仑又好像是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山海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可见“方八百里”的古昆仑并非仅仅指某一座山峰。而包括析城山、王屋山、舜王坪、皇姑幔在内的太行山西端、中条山东端与太岳山南端的崇山峻岭,无论就其历史内蕴,还是就其方位山貌,都符合昆仑的诸要素。


在这一片群山中,具有传说魅力和神奇应验的山可能有多座,而析城山因其历史积淀成了众神山中的核心。倘能够证明中原民族的昆仑崇拜始于商汤时代,那么上古之昆仑就非析城山莫属了。


但是要证明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有可能的是,在夏代已经有对析城山的自然崇拜,也有受西戎昆仑国影响的“昆仑意识”,(昆仑意识是向昆仑崇拜演变的中间态)随着汤王祷雨,析城山成了国家神社,地位超然于其他神山


由于时间的积累和商朝崇尚鬼神的使然,昆仑在中土已有广大无垠与神秘圣洁的内涵,在奇峰陡立的群山之间,俨然有析城山一片广大无垠的山貌,于是至迟在商代中期以前,析城山崇拜与昆仑崇拜已经合二为一。


《山海经》说古昆仑在“海内”西北方向。太行山西端、中条山东端以及太岳山南端以析城山为核心的一群上古名山正在“海内”(中原)的西北方向。


因此

从地理位置、历史遗存、

文献记载、地望参酌

方方面面综合考虑


这里似更接近

上古先民所崇拜的昆仑山

图片
图片

(作者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




来源:太行日报

图片
图片
扫码关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