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赏春意 品书香 暖万家”春节主题活动|“国图公开课”(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1-02-04 10:56:43    浏览次数:6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充分发挥图书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加强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丰富春节期间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动员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及有关单位联合开展2021年“赏春意 品书香 暖万家”春节主题活动,为此,晋城市图书馆将于春节前后特别策划推出“国图公开课”视频资源推送活动,将国家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广大读者,共享文化盛宴,共贺新春,各位读者朋友识别课程简介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获取课程资源。

    主办:国家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会

    承办:晋城市图书馆

“国图公开课”

(第一期)

NO.1

课程标题

昆曲工尺——通向昆曲艺术的必经路

主讲人

迟凌云,男,江苏省昆剧院昆曲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专攻昆剧音乐专业。曲笛师承高慰伯、李锦泉、徐振民、林克勤先生,昆曲腔格理论师承王正来先生。长期致力于昆曲的传统唱腔、腔格和音乐曲牌的理论研究。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迟凌云老师讲授了昆曲工尺谱的历史渊源、写法、唱法、管色,以及音乐曲谱与唱腔曲牌中工尺谱的异同。

课程资源


NO.2

课程标题

神秘的东方古堡——福建土楼系列讲座:奇特民居

主讲人

孙国亮,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龙岩市优秀人才。现任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国家一级编剧。主要代表作:话剧《山里有棵勒巴树》、闽西汉剧《擂皮子七七与俏俏嫂》;电视剧《红色摇篮》、电影《回到柳村》等。荣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福建省优秀剧本奖”“田汉戏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奖”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二十余次。 

课程简介

“福建土楼”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呢?一是被重新发现的奇特历程;二是20多种奇特外形结构的形成;三是内部奇特的八卦构造、阴阳水井和十大奇特的功能设计。本期讲座中,孙国亮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课程资源

NO.3

课程标题

湘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讲人

江再红,女。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湘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课程简介

湘绣作为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过去的湘绣都是以实用性绣品为主的,今天的湘绣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艺术内涵,扩大了艺术外延,使湘绣技术发展至更高的水平。但是湘绣在未来发展中面临严峻的问题。本期讲座中,江再红老师将为大家讲解湘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课程资源

NO.4

课程标题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昆曲艺术赏析”系列:大美昆曲

主讲人

杨守松,男,国家一级作家,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昆山市文联主席。其著作《大美昆曲》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昆曲之路》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紫金山文学奖,还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等。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杨守松老师论述了昆曲之美,以及昆曲美从何来。

课程资源


NO.5

课程标题

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

主讲人

方李莉,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以及北京市人大常务委员会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飘逝的古镇——瓷城旧话》(群言出版社,2001年)、《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费孝通万年思想录》(岳麓书社,2006年)、《遗产,实践与经验》(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发表的论文有:《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艺术人类学的沿革与本土价值》《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思考》《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等近百篇。 

课程简介

方李莉女士简述了艺术人类学及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并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国际影响力和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展开话题,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考察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景德镇地区的手工艺的发展和变化,并结合景德镇的血缘、业缘和地缘特点,探讨了现当代艺术如何使景德镇陶瓷的材质、工艺技术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课程资源

NO.6

课程标题

昆剧丑行表演艺术——至美的昆丑

主讲人

李鸿良,男,著名昆剧丑角演员、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孔爱萍,女,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门旦。曾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最佳表演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李鸿良老师和孔爱萍老师阐述了丑行在昆曲的整个戏曲格局当中的定位以及昆曲丑角的技能,并通过表演示范展示了昆曲丑角角色的对比性。

课程资源

NO.7

课程标题

款款深深云水心——昆曲《玉簪记》的情致与表演

主讲人

钱振荣,男,著名昆剧小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龚隐雷,女,著名昆剧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龚隐雷老师和钱振荣老师边演边讲,对《玉簪记》做了详尽的导赏,深入阐述了其情致所在及表演艺术的特点。

课程资源

NO.8

课程标题

心中的花园——《牡丹亭》之我见

主讲人

张弘,男,国家一级编剧,文化部表彰的昆曲优秀主创人员。主要创作及整理改编作品有:昆曲《西施》《唐伯虎传奇》《白罗衫》《桃花扇》《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宫祭》《梁伯龙夜品女儿红》,昆曲折子戏《红楼梦》《桃花扇》系列等。出版专著《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

孔爱萍,女,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门旦。曾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最佳表演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张弘、孔爱萍两位老师讲授了手眼身步法和唱念做表等方面的昆曲知识,向大家详细介绍昆曲闺门旦行当的艺术特色以及表演要点,深入阐述了昆曲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以及其对于昆曲艺术传承的观点。同时以念白清唱等展现形式,帮助现场听众更为直观地感受昆曲艺术。

课程资源

NO.9

课程标题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法律制度建设

主讲人

朱兵,男,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 

课程简介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11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代表性名录以及非遗传承与传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等。本期讲座中,朱兵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非遗保护与法律制度建设。

课程资源

NO.10

课程标题

神奇的中国木偶

主讲人

焦锋,男。扬州木偶传承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导演奖”获得者,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评委。

王芸,女。扬州木偶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扬州市劳动模范、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大赛“演员表演奖”。

课程简介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前11世纪),春秋、 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本次课上,焦锋老师和王芸老师将为大家讲述中国木偶艺术。

课程资源

NO.11

课程标题

非遗法及其相关政策解读——以上海市非遗保护条例为例

主讲人

蔡丰明,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城市民俗研究”特色学科带头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首席专家。 

课程简介

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证了上海的历史与变迁,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期讲座中,蔡丰明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课程资源

NO.12

课程标题

是那处曾相见 昆曲生行表演艺术

主讲人

石小梅,女,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小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获第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8届“文华表演奖”、首届江苏省“紫金荣誉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授予的“长期潜心昆曲艺术成绩卓越的艺术家”称号。

周鑫,男,江苏省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主讲老师通过展示翔实的资料、讲授学习心得以及精彩的表演为听众揭示了昆曲生行六个家门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课程资源

NO.13

课程标题

非遗保护的法制建设和实践成果

主讲人

刘魁立,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亚洲(中日韩三国) 民间叙事文学学会(AFNS)会长、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主要成果有:《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等。 

课程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不仅是一个文化项目,而且是基于一系列制度建设的社会活动,它传播了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动员了社会力量,树立了文化保护意识。本期讲座中,刘魁立老师将为大家讲解非遗保护的法制建设和实践成果。

课程资源

NO.14

课程标题

二十四节气与清明文化

主讲人

崔岱远,男,作家,文化学者,北京读书形象大使,首都图书馆荣誉馆员,“阅读中国”沙龙学术策划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编审。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档栏目学者嘉宾,连续担任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主讲专家,曾长期在《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等报刊开设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栏。 

课程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补充历法,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那么二十四节气与清明之间有何关联?本期讲座中,崔岱远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课程资源

NO.15

课程标题

传承——图说原野中的铜鼓文化

主讲人


李桐,男,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原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室副主任,从事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摄影和研究。 

课程简介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本期讲座中,李桐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铜鼓文化。

课程资源

NO.16

课程标题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主讲人

吴元新,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课程简介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品,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蓝印花布从纺纱、织布到印染全部是纯手工而成,蓝白二色的搭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而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也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本期讲座中,吴元新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课程资源

NO.17

课程标题

书体的演变

主讲人

孙鹤,字用谦,女,河南开封市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方向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艺术经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湖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书法艺术方向,获博士学位。 

课程简介

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来看,汉字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创意。以汉字这样一种已经有的符号体系为基础,升华出来的一门比其他门类更具文化依赖性的艺术就是书法艺术。本期报告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鹤以“书体的演变”为题,通过解读历史的真实记录及古人留下的墨迹,与大家交流千余年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书体和笔法的演变关纽。

课程资源

NO.18

课程标题

书法的人生意义——启功先生的书法人生观

主讲人


董琨,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应用语言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艺术经纪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字学、辞典编纂、书法艺术等。专著有《述学集》《汉字发展史话》《中国汉字源流》等,整理《正字通》,合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是最新版《辞源》三位主编之一。 

课程简介

启功先生,字元白,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本期讲座中,董琨老师将通过解读启功先生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书法在人生中的认识,带我们近距离了解启功先生的风骨。

课程资源


NO.19

课程标题

浅析京剧老旦艺术

主讲人

李宏,女。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李(多奎)派老旦。中国戏曲学院第五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妇联代表,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委员,天津市南开区十大杰出青年。曾荣获:中央电视台第六届青年京剧电视大赛金奖;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天津市“文艺新星”荣誉称号;天津市“服务之星”荣誉称号;天津市“一三一”创新型人才;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天津市文化局系统首届优秀青年人才贡献奖;天津市总工会先进个人。代表剧目:《金龟记》《杨门女将》《遇后·龙袍》《望儿楼》《赤桑铺》《强项令》《孝感天》《洪母骂畴》《太君辞朝》《滑油山》《游六殿》《红灯记》等。 

课程简介

老旦是京剧旦行的一种人物表演形式,主要扮演年长的妇女形象。老旦艺术的唱腔韵味醇厚,很多腔体和韵味都包含在里面,演唱时必须有一条好嗓子,将“雌音”和“衰音”相结合起来,融入自己的特色和特点,还要融入剧中人物感情,理解人物并抓住人物特点,才能把老旦唱好。本期讲座中,李宏老师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跟几个老师学习的经历,向我们展示老旦的艺术。

课程资源

NO.20

课程标题

评剧魏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主讲人

孙璐阳,男。中国戏曲学院院士,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被中国评剧院以特殊人才引进,受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景荣庆先生亲自指导,学习并演出了京剧《连环套》饰演窦尔敦、《将相和》饰演廉颇、《李逵下山》饰演李逵、《马踏青苗》饰演曹操。调入中国评剧院先后主演剧目有《秦香莲》饰演包拯、《包公赔情》饰演包拯、《阴阳鉴》饰演钟馗、《祥子与虎妞》饰演祥子、《刘巧儿新传》饰演赵宝成、《三勘蝴蝶梦》饰演包拯。《祥子与虎妞》中饰祥子,获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秦香莲》中饰包公,获文化部全国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同年获中国剧协举办的中国戏曲名段演唱电视大赛一等奖;《刘巧儿新传》中饰赵宝成,获第四届唐山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二届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中获金奖。 

课程简介

在本期讲座中,孙璐阳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大家讲授魏派评剧演唱的基本知识,并对声乐的发声技能及原理、演唱技巧等基础理论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课程资源

NO.21

课程标题

浓缩于方寸间的中国传统篆刻艺术

主讲人


周野,男,国家一级美术师,收藏家、书画篆刻家,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国家注册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岭南印社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特邀顾问,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课程简介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本期讲座中,周老师将从篆刻的起源发展、材料的选择、章法布局艺术、如何学习篆刻等方面为大家讲解中国传统篆刻艺术。

课程资源

NO.22

课程标题

昆曲闺门旦形象之比较

主讲人


孔爱萍,女,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艺术指导。工闺门旦。师从张娴、张洵澎、张继青。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200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研究生班。曾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最佳表演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台湾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提名奖。历任中国戏剧协会会员,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昆剧院副书记、副院长等。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才,江苏省“五个一批 ”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出任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特别大使。代表剧目有大戏精华版《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奇双会》《绣襦记》《雷峰塔》等,折子戏《牡丹亭•游园惊梦》《牡丹亭•寻梦》《牡丹亭•离魂》《牡丹亭•幽媾》《牡丹亭•冥誓》《凤凰山•百花赠剑》《幽闺记•踏伞》《蝴蝶梦•说亲回话》《南柯记•瑶台》等,出演《万历十五年》《舞台姐妹》《寻找游园惊梦》等。多次赴海外讲学和演出。 

课程简介

本期讲座中,孔爱萍老师将为大家讲授手眼身步法和唱念做表等方面的昆曲知识,向大家详细介绍昆曲闺门旦行当的艺术特色以及表演要点,深入阐述昆曲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以及其对于昆曲艺术传承的观点。

课程资源

NO.23

课程标题

辉煌与湮灭——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泥范块范工艺

主讲人


苏荣誉,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认知中心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专注中国金属技术和艺术史、科技考古学研究。 

课程简介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场讲座中,苏荣誉老师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泥范块范法青铜铸造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程资源

NO.24

课程标题

刺绣与针法

主讲人


张美芳,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主任、艺术总监。主要著作有《乱针绣针技法》《苏绣针法与技法》《刺绣与针法》等。 

课程简介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出多种地方名绣。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出现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刺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本期讲座中,张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课程资源

NO.25

课程标题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中国京剧在海外

主讲人


梅葆玖,男。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课程简介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自幼刻苦学习昆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葆玖老师讲述梅兰芳大师很多人并不知晓的生平,包括他是如何去日本宣传京剧、日本歌舞伎和京剧有什么联系等。

课程资源

NO.26

课程标题

周信芳的艺术风范与演剧理念

主讲人


黎中城,男。国家一级编剧。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从事戏曲创作及院团管理近五十年。曾任上海京剧院院长、艺术总监、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现为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信芳艺术大全》主编。 

课程简介

京剧在“梅周”并称的背景下掩盖了两者在文化性质上的明显差异,梅兰芳是古典美的化身,而周信芳是现代美的创造者。从周信芳演出的剧目上可以看出他对民族独立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以及他对腐朽政治和丑恶人性的批判,而从周信芳的演剧思想与实践上可以看出他对片面形式主义京剧观的破除以及他对京剧艺术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追求。本讲座中,黎中城老师讲解了周信芳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周信芳对京剧做出的贡献。

课程资源

NO.27

课程标题

神奇的京剧

主讲人


李玉芙,女。国家一级演员,梅兰芳亲传弟子,梅派传人。梅兰芳基金会理事,中国妇女基金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课程简介

李玉芙老师紧扣“神奇”二字,为我们讲述了京剧之种种神奇之处。讲座一开始,李老师先是讲述了她个人的学习历程,回顾了梅兰芳先生对她的教导,以及梅先生的神奇之处。随后,李老师先后为大家讲述了京剧在国内外引起的影响之神奇、京剧题材与表演之神奇、京剧服饰化妆之神奇等,为我们揭示了京剧之令人惊叹的神奇之处。

课程资源